高考填报志愿之际!带你了解建筑类专业!

信息来源:建筑时报 关键词:  建筑  工程 时间:2024-07-05 浏览量:40

  近日,正值高考填报志愿之际,同济大学在官微推出“面向智能看同济——2024年同济大学本科招生大类介绍系列直播”。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鹏教授与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共同做客直播间,就城市、建筑与创意设计大类进行逐一解读。而在此之前,“长三角高等院校(建筑设计类)联盟”也首次揭幕成立,召集了众多高校建筑院校代表探讨了“建筑教育的挑战与未来”。


  本报记者梳理摘选出两场活动中部分观点,探索设计在建筑行业前端的认识、思考与变化,并结合当前行业形势及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为志愿进入建筑行业的学子们提供相关内容参考。


  01 解读大类下的六大专业


  同济大学城市、建筑与创意设计大类设立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市设计、工业设计共计六个专业,分属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设计创意学院。


  对前5个专业的理解,张鹏从不同尺度进行了阐述。若研究对象是国土空间,如长三角或某个省域、城市,此时关注的是宏观问题,对应的是城乡规划专业;当我们将尺度缩小,聚焦于某个历史街区或城市区块时,关注的是其形态和公共空间的组织,对应的是城市设计专业;进一步缩小至单体建筑或小型建筑群时,则需要关注单体建筑的形态设计、空间设计及技术实现等,对应的是建筑学专业;另外两个专业则关注不同类型的对象。风景园林专业侧重于景观类型,这可能从大地景观到中观的绿地体系、公园或旅游景区,再到具体的小区、社区或公园的景观设计。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则专注于遗产类型,即建成遗产,这可能包括城市乡村的遗产体系、历史街区或古建筑群到单体遗产建筑等多种类型。


  工业设计专业属于设计创意学院。张磊介绍,在同济大学,工业设计内涵核心在于创新设计。这种创新设计是对传统以造物为中心的活动进行的升级与扩展,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造物系统。学生在进入工业设计专业后,将面临三个主要方向的选择: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以及环境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方向。若对视觉表现有浓厚兴趣,可选择视觉传达设计方向;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对实体产品的热情,可选择产品设计方向;若对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深厚关注,可选择环境设计方向。


  张鹏还表示,从名称或学科历史来看,这些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建筑学为例,追溯其起源,可至维特鲁威(维特鲁威乌斯,古罗马作家、建筑师和工程师)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传承,它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然而,这一学科始终在持续演进中,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百年前,它拥抱了现代主义,从而赋予了学科新的内涵。如今,这些专业又在积极拥抱新技术,如人工智能、绿色技术等,致力于解决当前面临的新问题。目前,这些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包括智能规划、数字设计、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健康城市与绿色建筑等,以及新兴的设计理论,为古老的专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什么是设计?记者根据两位教授的解读梳理出三个层面:


  从感性认知而言,设计并非一个陌生的话题。从幼儿园起,我们便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它,比如绘画、模型制作等,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天生所具备的一种创意设计的天赋。然而,随着数理化知识的深入学习,这种天赋可能逐渐被淡化。以达·芬奇为例进行说明,他不仅创作了众多绘画作品,展现了其艺术造诣,更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产品设计等领域留下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其实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与设计产生交集。从电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原始形象到如今的MacBook或iPhone,从传统的汽油车到现代的电动车的演变,都是设计的体现。


  从理论角度而言,设计涉及一种行为、思维或方式,即设计师如何构思并创造出这些事物的过程。以坐标轴图进一步理解,其中,如将横轴代表从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将纵轴代表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转变,通过四个象限,可以更清晰地界定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例如,科学思维主要关注确定性问题的发现,技术思维则侧重于解决确定性问题,艺术思维倾向于探索不确定性问题,而设计核心在于解决不确定性问题。这使得设计领域极具挑战性,因为设计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需不断重塑、重构和重组问题本身。与设计紧密相连的两个领域是技术与艺术。技术的运用使设计师能够解决问题,而由于问题本身的不确定性,设计师还需借助艺术思维来不断定义和深化理解。因此,设计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专业,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精髓。


  从实践角度而言,设计首先需有创意,其次需满足特定功能。它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服务于特定目的,实质上是为人类服务。再者,设计创意需能落地实施,这需要技术的支撑。在建筑领域,这包括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的考虑;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则涉及电路、系统设计和人体工程学等多方面的考量。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设计的完整体系。


  02 存量建设下的建筑教育培养


  当前,我国推动城市开发建设已从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进入了城市更新时代。新常态下,教育体系迎来了哪些挑战?有何新的变化?


  张鹏说,当建筑行业繁荣时,大家侧重于培养专业的精英,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杰出的建筑师和规划师。然而,经过深入反思,同济意识到培养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具备卓越的创新精神、宽广的专业视野、审美素养以及强烈的社会意识,最重要的是整体性思维与系统整合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与建筑环境还是日常生活环境相关的问题,他们都能凭借系统整合能力找到解决方案。这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在首届“长三角高等院校(建筑设计类)联盟论坛”上,各大高校建筑院校代表们也发表了对建筑学教育的看法。其中有一种观点开始得到很多人的赞同——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


  具体说就是,过去建筑教育以专业教育或者说是行业技能培训为主,虽满足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忽视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这种教育模式开始弊端显露。建筑本科教育需注重通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广泛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多变的就业市场和人生挑战。在交叉学科的语境下,建筑学是最易与文科产生关联的工科。


  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专业而言,其从2017年开始,进行了重组,整合了全校设计学科优质资源,创立设计学院,并在学科上突破界限,实行通识设计教育,尤其一年级完全打破专业壁垒,从二年级起分设建筑与城市设计、景观与生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方向。


  而同济也在拓展建筑领域在不同应用场景的拓展,根据学生对就业面广的需求,以及国家战略发展要求,提供模块化课程以助推更多应用场景,特别是在城市更新后的中微观设计和活动策划等领域。


  还有中国矿业大学,不仅专注于采矿和安全,还积极转型,强调环境修复,将建筑学、城乡规划、设计学等学科与采矿和安全紧密结合,拓展至城市安全、建筑安全等领域,深入研究人的行为习惯和需求,实现学科交叉。


  还有一种观点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虽然当前行业进入下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建筑学了。建筑设计在思维训练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不同于理科的单点知识探寻,它是综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训练让学生不受限于建筑行业,在其他行业中也有胜任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学建筑的人以后转行别的领域也容易成功。


报名考试.jpg


  03 建筑设计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近年来,建筑学专业也在调整方向,积极拥抱新时代精神。例如,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同济亦将其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就建筑与城规学院而言,为下设5个专业的学生均提供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从一年级开始便设有“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并在后续年级中建立了一个模块化的课程包,其中包括实践课程和一系列相关课程。完成一定学分的学生将获得相应的证书,以证明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习成果。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会取代设计师吗?张鹏直言,人工智能目前尚未达到能够全面替代人类设计师进行复杂设计的程度,这些技术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帮助设计师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张鹏指出,设计的核心在于与人的交流和对文化的理解。他以蔡永洁教授在汶川地震后设计的纪念馆为例,强调了在设计中,对事件背后的情感、文化和社会意义的深入理解是不可或缺的。这种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难以替代的。


  尽管人工智能工具可能会带来设计上的新变革,如过去十年间设计工具的迭代推动了建筑形态的变化,但设计的根本原则并未改变。设计始终需要得到人的认可和文化的认同。因此,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应该被视为一种高效的助力,而非替代。


  不过,新技术依然是一种有力的辅助工具。张鹏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具备发现一些传统手工方法难以揭示的规律的能力,并可将这些规律作为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新技术所带来的变革力量显著,其工具之强大可能为设计理念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在建造领域,同济大学有众多专业与数字技术紧密相关。比如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致力于通过数字技术来推动创新。每年该学院都会举办“数字未来”活动,为期三天,其间举办多场讲座,吸引上万名学生参与,并现场进行建造活动。


  04 就业与自我价值实现


  不可否认,近年来建筑学招生优势正在减弱,很多学校甚至开始放开了转专业的限制门槛,或者将专业合并到大类中。


  建筑就业情况如何?离不开最基本的规律:市场决定供需。就今年形势来看,广大企业开始更加谨慎,甚至出现有签了三方协议后违约的情况。从同济的深造率数据来看,也可窥见端倪。据直播间透露,其深造率比较高,大多数学生在读完本科后都会选择进入硕士甚至博士阶段。以设计创意学院为例,其深造率达到了52.1%,就业率为47.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本科毕业后并不直接选择就业。就业方向方面,据张鹏表示,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时期,学生主要进入甲方或乙方建筑师岗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就业方向日趋多元化。面对这一趋势,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对环境的敏锐度、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能力,以及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


  尽管建筑行业有所下滑,但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影响似乎并不显著。据悉,同济设计创意学院的学生有的进入海外顶尖企业,如阿斯顿·马丁等世界知名车企,从事汽车造型设计;有的进入国内的华为、小米等制造业巨头和百度、阿里等众多互联网大厂。其中阿里的设计师团队中,同济大学学生的占比相当高,这主要体现在交互设计方面,包括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等新兴设计领域。


  那么当下的建筑就业形势对选专业是否有指导意义?现在不景气是不是意味着毕业后也不景气?2020年时,张雪峰还曾极力推荐土木建筑专业,当时行业发展势头也确实不错,但他也没有想到,2024年毕业后今天,形势已经发生了大转弯。那么未来四年后,还会发生新的逆转吗?


  日前,某高校院士一则建议“语出惊人”:“选专业时,如果你是一个愿意成才,愿意担当,愿意成为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人, 要逆向选专业,越是别人不想学的,你越要学……一般在你毕业十年左右就成为最‘俏’的人,你就成为那个领域最需要的人。如果是你想有贡献,想担当,我建议大家一定学土木工程。”


  这话本身没问题,但被认为在误导学生,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就业压力和市场需求。记者认为,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价值观不同。在当前这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时代,许多人对未来充满担忧,因此在选择专业时更倾向于追求那些看似更有“钱”途的领域。这种现实主义的考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们也不应非议那些坚守理想、深耕行业的学者们。他们经历了国家基础建设的艰辛历程,对建筑行业怀有深厚的情感,并始终坚持着报效国家的价值观。


  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但也不要忽视鼓励年轻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但无论选择哪个专业,都还是应该以长远的视角来审视。这不仅仅是针对接下来两到三年的短期规划,而是关乎一个人未来的整体职业路径和生活方向。毕竟,当兴趣与职业相结合时,人才会收获更好的幸福。


特别申明:本站的主旨在于收集建造师招聘,求职,政策,相关的知识,网站所收集到的公开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手机端
公众号
在线咨询